今年是河海大学建校107周年我与全校师生员工一起热烈庆祝。回首我80年的人生,我有幸沐浴在党的光辉下,接受党的培养教育和恩师的言传身教,从莘莘学子成长为大学教授。我感念党恩、师恩,不忘知恩、报恩。
一、立德树人 师恩难忘
我是1960年夏考入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力学专业的。到校后,我受到众多老师的关爱和教育,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以下两位德才兼备的恩师:
第一位是留学苏联回国的左东启老校长。他时任力学系总支书记兼系主任。刚入学时,学校安排我们班去龙袍乡学农劳动。中秋佳节之际左先生带着月饼亲自来农村看望我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左先生的到来、月饼的美味,让我们这些新生感受到师长那亲人般的温暖。后来我班某同学生病住院需要做肝穿刺,左先生前去看望他并勇担责任代表家长签字,最后手术顺利成功。左先生的担当让我感受到了一位党员干部对普通学生无微不至的爱护和责任心。
第二位是徐芝纶院士。徐先生1935年由清华大学公派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学成之时正是抗日战争开始,祖国处于困难时期,徐先生满怀爱国之心婉言谢绝师友的挽留,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于1937年6月回国,任教于浙江大学。1952年新中国第一所水利院校——华东水利学院成立后,徐先生愉快地服从党和政府的安排,参加了学校的创建。他先后兼任工程力学教研室主任、教务长、副院长等职务,但他仍坚持不离开教学第一线,1959年还开始指导研究生。
徐先生一直向党组织靠拢,早在1960年就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隆重召开,徐先生作为特邀代表赴京参加。会上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给徐先生带来了“春风”,让他更加热爱党、信赖党,更加坚定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徐先生于1980年4月再次向力学系工程力学党支部递交了“入党报告”;同年6月16日经工程力学党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徐先生成为预备党员。69岁的徐先生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在古稀之年找到了人生的归宿。7月5日《新华日报》以“徐芝纶同志入党”为题作了报道並刊登了他在党旗下宣誓的照片,这在高校知识分子中影响颇大,我也近距离见证了这个过程。
两位恩师为我树立了榜样,对我的触动和启发巨大,我决心要向他们学习,像他们一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二、接收教育 党恩难忘
我在华东水利学院就读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学校还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进校不久,除了去龙袍乡学农劳动,我和同班同学还去六郎农场秋收秋种,其目的是让我们通过劳动教育,学习工农群众的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劳动习惯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我们自觉前往图书馆参加打扫书架、整理图书等义务劳动,得到图书馆的支持和表扬。毕业前夕,党组织又安排我班去句容参加一期“社教”(全称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从中了解农村情况,并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情感。
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入党的愿望更加强烈。1965年上半年,我在图书馆二楼自习室,写好了自己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并将入党申请书呈送到系党总支。
半年后,我有幸毕业留校任教。党组织派我去汤山再参加一期“社教”,在两期“社教”中,我听到了以陈毅为首的新四军在茅山地区浴血奋战的许多革命故事,以及江渭清同志为革命需要弃小家,将小孩寄养在贫农家的事迹。革命前辈牢记入党初心、献身党的事业的光辉形象时刻在我脑海里盘旋,我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1979年12月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经过党的教育和自己长期的努力,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在支部大会上,党组织首先肯定了我的成绩,如原则性强、不畏艰难、肯吃苦等,同时也明确指出了我的改进方向,如要讲究工作方法等。我深感肩上责任更加重大,下决心要对照党员要求,努力提升党性修养。
我入党后,党组织让我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鉴于我当过学生干部,又有两期“社教”工作经历,安排我连续当了两届学生的班主任,同时给他们上部分力学课程。经过两届八年的锻炼,我晋升为副教授。后来组织上又安排我在力学系担任系副主任兼系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
与此同时,党组织还在业务能力上培养我:一是派我到同济大学进修“塑性力学”课程,回校后给力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新课;二是推荐我去水利部出国日语班学口语,后经共青团中央考试选派赴日本深造两次。第一次是1984年去东京INA新土木研究生所学习“计算机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是1993年去量测学院学习“量测技术”。
在党组织长期的教育和培养下,我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组织能力等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此后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始终不忘入党初心,努力向恩师学习,向先进的党员模范学习,做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如当学校工作需要,让我调离力学系“成教院”,图书馆工作是,欣然服从并认真服务。又如当新冠病毒在武汉发现并流行后,党中央号召党员捐款,我立马捐二千元,略表退休老者之心意!
三、关爱后辈 为党育人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求知欲极高并充满活力,但往往对历史和社会了解不足,很希望得到长者的指导。回忆我成长的经历,也是因为有师长的关心爱护和组织的培养才得以成长。因此我退休之后,仍然关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将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知恩、报恩的平台。我被学校关工委聘为 “朝阳夕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特聘指导教师,担任了力学与材料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16年获得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我笔耕不辍,以文载道,传承恩师师德师风。我为学校纪念徐芝纶院士和左东启老校长的文集撰写了《教书育人的楷模》、《从一滴水看太阳的光辉》和《回忆往事 缅怀左老》等文章,以此帮助青年师生了解老一辈河海名师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我认真总结自己求学、成才和治学的经验,在《河海大学报》上发表了《零起点 新征程》、《有梦想,就有努力的方向》等文,勉励青年胸怀梦想、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我撰写的《难忘的大学岁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忆华水 念往昔》等文章,发布在河海大学离退休处和北京“技工教育”等网站上,文章介绍了我求学期间的校园趣事和力学专业的发展历程,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感恩和对专业的热爱。
我更关注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长期关心、资助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群体。从2014年起,我就参与《扬子晚报》发起的“利群阳光助学行动”。我坚持在“利群阳光学子报告会暨助学金发放仪式”活动现场,发放自己撰写的、指导大一新生迅速适应大学新生活的文章。2017年、2018年我还两次应邀去活动现场为350位阳光学子作入学指导报告,受到阳光学子及家长的一致赞赏。
我心系河海青年学子,坚持不懈传道受业解惑。多年为力材院新生作入学教育专题报告、参加全院学生党员的党日活动并做主题发言。另外我将就读于河海大学的阳光学子召集在一起,组建了“坚持梦想,继续奋斗”群。截止2022年7月,已有16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校区、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我除了亲自指导河海阳光学子外,还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原则,邀请校领导、老教授、青年教师和学长在元旦节、中秋节等时段,举办创新思维专题报告会、保研考研经验交流会和出国深造体会座谈会等活动12场,为阳光学子答疑解惑。我从2017年起,连续6年用河海“坚持梦想,继续奋斗”群名义给《扬子晚报》助学活动捐款,以此启发、培养阳光学子“知恩报恩”的意识。仅2018年暑假我校就有7位阳光学子主动担任“阳光助学活动现场志愿者”为学弟学妹服务,并代表河海大学阳光学子群向爱心人士敬献锦旗。
在大家的关心和阳光学子努力下,16位阳光学子中,有4人保送研究生(含后来的两位读博),有3人考上研究生,有1人获准免费赴美国高校访问,有1人获钱正英奖学金,有2人被评为校百佳青年,有2人通过“转专业考试”进入心仪专业学习并考上相应的研究生。与此同时我也荣获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慈善总会、江苏省关工委颁发的“扬子晚报·希诺阳光助学行动爱心大使”奖杯。(施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