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淮河治理足迹,弘扬水利文化精神——退教协摄影社秋季采风创作活动纪实

发布者:离退休处发布时间:2020-11-11浏览次数:999

金秋十月丰收季,大地披上了金黄色,河海大学离退休摄影社一行5人于11月6日至8日,随河海大学摄影协会组织的淮河流域秋季摄影创作活动,进行了为期3天的采风行程。以蚌埠市、淮安市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深入水利工程现场,了解淮河流域的历史沿革和新中国70年来的治淮治水的工程建设成就,拍摄水利工程建筑的雄姿和现代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水利风景区美景。以期从一个侧面记录新中国70年来全面系统治理淮河的伟大成就,讴歌苏皖两地人民以及几代河海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治理淮河的丰功伟绩。

采风活动的首站是蚌埠市,大家参观了治淮陈列馆,蚌埠闸、水电站和船闸。还观看了为治淮70周年录制的专题片,听取了陈列馆馆长的讲解。对淮河的历史演变,水害影响以及解放后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治淮70年的奋斗史有了全面的了解。从50年代开建的佛子岭水库到后来的苏北灌溉总渠和近年所建的淮河入海口水道,历经三次大的治理工程建设,不仅结束了淮河水涝灾难频发的历史,而且达到了抗御百年一遇洪灾的能力,以众多的蓄水排涝水闸为主的工程建筑,形成了完整的行洪蓄水体系。在蚌埠闸300多米长的启闭机房,一字排列了几十台干净整齐的启闭机械,一眼望去蔚为壮观。现代化的全自动闸门观察和控制系统,提高了水闸的运行安全和稳定性,以前印象中老土的水利设施和脏累的操作工作,已经被干净整洁、现代化的操作系统所替代,体现了水利工程项目在环境上向水利风景区转变,运行、管理技术上向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和进步。

高堰村高堰古渡合影

第二站的淮阴市行程也是精彩纷呈。在河海大学驻高家堰镇干部韩熠的精心安排和带领下,围绕淮河江苏段、洪泽湖水域的演变、治理和建设工程,参观了亚洲最大的水立交工程、二河闸、三河闸以及见证淮河、洪泽湖演变治理历史的古高家堰石工墙、古清口水利枢纽和古淮河南北地理分界线等。这些尚存的古建筑或遗址,反映了古淮河江苏段在苏北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曾经的南船北马、千帆竞舟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折射出由于治理淮河的难度和不力,频发的水涝给流域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经过新中国的70年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治淮成就,淮河流域的人民才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水立交工程观景塔台,老同志们饶有兴趣地观赏了上面京杭运河满载的船舶川流不息,下面淮河入海水道缓缓流淌的立体交叉场景。举目远眺,京杭运河、淮河水道、苏北灌溉总渠一览无遗,水位差在四、五米的东西、南北潺激的水流,在工程设施的导引下各行其道,在夕阳下越显壮观。大家忙不迭地寻找各种位置和角度拍摄创作,希望把这壮丽的美景留下。为了更好的摄影效果,大家不辞辛劳,在河堤边不顾深秋傍晚的凉风,等待华灯亮起,拍完了建筑夜景,才恋恋不舍回程。

洪泽湖大堤石工墙

水立交塔台

3天的采风时间是短暂的,但是行程和内容是丰富的;尽管非常辛苦,但是得到了收获和快乐。多年参加淮河江苏段和洪泽湖水域水利工程建设的老教师感慨的说,以前忙于工程建设工作,所知道的淮河治理和工程建设成就是局部的,这3天的行程补上了全面了解淮河流域、洪泽湖水域的70年治理历程这堂课。蚌埠和淮安两地的治淮成就,是70年治淮治水的缩影。作为河海的水利人,有义务、有条件也有能力,用我们的摄影作品,更多地记录新中国的水利建设伟大成就和事件,表现水利人物的丰功伟绩,为发扬光大中国水利文化、宣扬传播治淮70周年成就出一份力,把新中国70年来,在治淮治水中的奋发图强、坚忍不拔的精神传承下去。(殷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