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河海·百回谈-河海老教授的文艺范

发布者:离退休处发布时间:2015-09-10浏览次数:853

    胡步川、刘光文、顾兆勋、王世夏、宋太炎……这些人名对于河海人来说肯定都不陌生,而且有的说是如雷贯耳也不为过。但是大家所熟知的,大概是我国现代水利专家胡步川、新中国水文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刘光文、著名的水工水力学家顾兆勋、水利水电工程专家王世夏、河海大学教授宋太炎等这样的名号,可其实,这些老先生们,不仅是水利上的大家,在戏曲戏剧、书画摄影上也颇有建树,特别是诗词歌赋水平尤为突出,文艺范儿十足。


胡步川:《雕虫集》



(胡步川先生年轻时)

 

    胡步川老先生师从李仪祉,是河海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建校后1916年第二届招收的学生。“为中国水利作贡献,造福于民;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学校和先师的教诲,他恪守在心,践行承诺,对自己从事的水利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他的一生,可以用酷爱水利事业酷爱家乡来概括。他不仅是水利专家,还是诗人,一生写下近千首诗词,后集诗成册,按编年体例,著成《雕虫集》,分上、下两册。如与先师李仪祉同赴陕西,艰苦创业时他写道:“追踪郑公业(秦时由郑国公开此渠),堪对白渠柳(汉武帝时白公开此渠)。长为山水伴,愿学陈郭叟。”如经过前后13年的艰苦努力,继承先师嘱托,落实完成先师在西北平原建成八渠时写下的:“千原放水千渠水,万物沽恩万物春。”又云:“荒年渭土动新工,十堡人家九堡空。渠水年年浇绿地,而今柳绿杏花红。”在1919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建校四周年时,胡老还曾写过一首《 满江红· 河海工校四周年纪念》。“风雨鸡鸣,谈国事、凄凉呜咽。怀河海,与彼同命,盘根错节。八载干戈奇变换,思念转徙异鸿雪,待来时,国校两荣昌,心欢悦。滔滔祸,犹未绝;耿耿心,难磨灭;仰禹功宵旰,勤劳不辍。扫荡横流酬壮志,显扬伟业追先哲。则庶几,海屋满仙筹,继今日。”


(胡步川先生手稿)


    其实胡老不仅在诗词上大有作为,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颇有造诣,特别是晚年,多寄情于书画,以托遐思。他还拍摄了大量的工程图片和山水照片,不仅用相机真实地反映了1950年以前中国西北水利发展的状况,还用镜头记录下了二三十年代浙江老家的美丽山水和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胡步川老先生的一生,除了留下水利事业的成就外,还曾留有大量的文字、书稿、字画和图片,无奈文革浩劫中多数殆失,胡老去世后,他把自己珍藏的大批珍贵图书和字画、日记一同捐献给了临海博物馆。胡老爱作诗,倘若天上有灵得知母校百年寿辰,一定会欣喜不已,再赋诗作画,以表祝贺的。


顾兆勋:《玫轩吟草》




    顾兆勋先生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28年,考取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37年初,考取公费留英,赴英就读于曼彻斯特大学,师从吉卜生教授,改习水利。在二战正酣之时,毅然冒险乘船回归祖国,曾任中央大学水利系系主任,后参与创建华东水利学院,并长期担任河川系主任,是华东水利学院的主要开创者之一。


    他虽工科出身,但爱好文学,喜爱摄影、书画和昆曲,参与创建了河海大学第一个昆曲社团,擅长古诗词,经常以诗会友,留下许多作品,且造诣颇深。从他发表的《顾兆勋诗词七十六首》里可以看出,他一生都是青年学生的知心朋友。他写给青年学生一首又一首语重心长、充满感情的诗词,无一不是根据他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写出来的。这些感悟都来自于他亲身体验,所以读起来感到十分亲切,“谆谆育英常自乐,循循善诱不辞辛”,既像师长对青年学生的谆谆教导,又像是朋友之间毫无拘束的聊天。引人入胜的文笔更是吸引着你的眼球一首又一首地读下去。


    1977年,陈江红同学响应号召赴藏参加建设,顾老不仅慷慨解囊购物相送,并赠诗勉励:“虽隔千山万水,革命志相通,贵有雄心壮志,更具当今技术,艰苦若冰融。”1983年,金忠青同学赴荷兰学习,顾老赠诗叮嘱:“争分夺秒求新技,探宝寻经指渡航。顶岭攀登临险径,崎岖历尽到康庄。”除此之外,1984年,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写下了任教四十年的感受:“四十春秋执教鞭,喜看桃李满河川。登山入馆勤研讨,秉烛闻鸡不肯眠。为出人才开大业,遍兴水利换新天。身居陋室怀家国,愿献余生启后贤。”


    1985年12月,华东水利学院正式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并由邓小平亲笔题写校名。消息传来,他作为学校发展的见证人,欣喜异常,当即写了《七律·祝恢复校名》:“建校清凉超卅载,改称河海意如何。育才应更添园地,治水原须跨学科。倡导文明推后浪,宣传马列有先河。英雄用武能施展,领袖题名寄望多。”1984年,他写的《水调歌头·登金陵饭店旋宫》讴歌了改革开放后的盛世新貌,获中华诗词大赛一等奖。


王世夏:《沧江吟草》



    王世夏先生是河海大学教授,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使用的《水工建筑物》教材的编著者之一,先生业余工诗词,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诗词就有数百首,是当代知名的诗词家,《沧江吟草》是先生的一本诗词作品集。

 

    如果不选修王世夏先生在河海大学开设的格律诗词选修课,可能对先生的认识仅仅是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作为一名水工专家,王世夏先生开设格律诗词选修课,算得上是一种公益行为,先生本人也可称得上是一名志愿者。当时诗词选修课在全国都少有大学开设,也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王世夏先生就自编了一套《格律诗词讲稿》,与自己的诗集《沧江吟草》合订出版,作为教材。虽然是选修课,先生每次都很早来到教室,从不迟到,有一次患了感冒还坚持来上课,课堂上不时传来先生的咳嗽声。先生的家住在龙江,需要自己乘坐公交车到学校上课,对于当时已经74岁的老人来说,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虽然《沧江吟草》仅售十几块钱,但还是有很多学生没有买,先生担心学生们没有教材听不太懂,在课前会在黑板上做一些板书。先生的板书一笔一划写得极为工整,先生虽称不上书法家,但从先生的字里,却能看出他为人和治学态度,堂堂正正,一丝不苟。


    《沧江吟草》诗集共收录王世夏先生自清华园读书时起,至2004年前后五十余年里的诗词楹联作品共三百六十余首(副),先生或吟诵山水,或针砭时弊,亦或抒发情怀,诗友唱和,其中佳作连连,读来声韵调和,铿锵有力。香港回归时,先生有齐天乐词云:“梦魂萦绕中华史,焉忘百年奇耻。……炎黄世纪,必璧合珠联,普天同喜”;徐芝纶院士辞世,先生撰挽联悼曰:“力学著中西,作述等身,六十年绛帐传修,神州毓翘秀,高标卓树,化育三千桃李;丹心怀禹甸,鞠躬尽瘁,半世纪红旗依傍,遗范长存,永铭一代宗师。”先生唱和潘家铮院士《春梦秋云录》,亦有诗云:“春梦秋云多少年,战天斗地志弥坚。劫波历尽人长久,高峡平湖出日边。”


    王世夏先生在课堂上曾说过:诗者,言志之韵文也。《沧江吟草》诗集融入了先生一生的经历、感悟,也饱含着先生对事业、对生活的一片深情,亦是工科水利人的人文情怀的娓娓表达。


刘光文:唱念做打



    刘光文先生是我国著名水文学家、教育家,新中国水文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先生曾参与筹建华东水利学院,是当年学校拥有的四位一级教授之一。先生治学认真严谨,却对国粹京剧情有独钟。说起先生和京剧的渊源,要追溯到先生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时期。当时交大有一个校京剧团,大约由20多位热爱京剧的教授组成,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京剧团定期组织活动,先生和其他教授在授课和学术研究之余演唱表演,不亦乐乎。


   1952年全国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交大水利系调整到华东水利学院,先生也和其他水利系的老师一同来到了华水。原来交大京剧团的几位教授,刘醉芝、李新民、沈根农等,和先生一起成立了一个京剧沙龙。京剧沙龙每月都有固定的活动,先生坚持参加,和交大来的京剧爱好者们学习、交流,共同演唱。此外,先生和其他教授还在春节茶话会上经常表演京剧曲目。先生属杨派老生,表演最多和最拿手的就是《空城计》,每次见先生沉浸其中,便可真切感受到先生对京剧的喜爱之情。

 

    先生来华水后,因没有教工宿舍,便和其他教授们一起住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宿舍区。在这里,南京工学院、南航、华水等众多高校爱好文艺戏曲的教授们组织起来,每周在南工校园内组织一场舞会和戏曲表演,先生和其他京剧爱好者也定期参加舞会。众教授有唱有演,在当时很受瞩目。1957年反右运动扩大化后,教授舞会被认定为“教授黑舞会”,教授们被打成反革命,不定期受到审问,先生的京剧演唱活动被迫停止。1962年广州会议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肯定了我国的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知识分子,而不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先生和其他教授被平反后,又恢复了京剧演唱活动。甩掉思想包袱的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京剧爱好中。他们自掏腰包,购买戏服和道具,在南京当时仅有的高校大礼堂——河海会堂进行演出,他们表演的京剧《三堂会审》小有名气,台下1800个座位满满当当,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先生对京剧的热衷得以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1年水文61届校友毕业三十周年返校欢聚会上,81岁高龄的先生衣着整洁、举止儒雅地出场,跟同学们热情欢聚后,还即兴清唱了一段京剧助兴,获得同学一片掌声。先生对京剧的热爱真是一辈子难以割舍啊!


宋太炎:水墨书画

 

    宋太炎先生,1956年进入华东水利学院港航专业学习,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校总务处长、基建处长,1992年调任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现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宋太炎先生退休后,开始拿起毛笔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和书法。随着国画技艺的不断提高,他积极弘扬并努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退休后还从事了十多年中国画教学工作,曾先后为在校大学生、校内外老年大学开设“中国画”教学课程和各种中国画专题讲座。宋先生开设的中国书画选修课,常常是学生场场爆满;每逢上课他还会带去多幅作品,从书法到国画,从书写到绘画,从山河到花草,详细讲解演示书画的书写、绘画技巧和创作注意事项,挥毫洒墨,翰墨淋漓,渐渐把大家带入中国书画的美妙世界,感受中国书画的无穷魅力,深受学生的一致好评,潜移默化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只要学生需要他给予指导、讲解以及参与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宋先生都会排除万难,积极热情参与,即使已经八十高龄,他仍然不辞辛劳,亲自赶往江宁校区参加本科生和研究生组织的书画活动以及书画比赛等。让学生亲身体会并感受到宋先生对学生书画活动的支持、对中国书画的热爱以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毅力和决心。


    “笔墨给我快乐,书画让我长寿。”这是宋太炎先生每每和大家谈起书画之美时的深切感受。宋太炎先生说,一旦拿起毛笔,没有任何杂念,全神贯注,全部思想活动都在笔尖上,它能给你无穷的乐趣,这就是在练内功、练气功、修禅定,因此也常常被他称之为“静态养生”新法。


    宋太炎先生对此更有切身感受。几年前,宋太炎先生被查出了“结肠癌”,做了切除手术,进行了六期化疗。宋太炎先生病痛虽来但精神不倒,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付病魔,压倒病魔。在治疗期间,宋太炎先生几乎笔不离手,他排除一切杂念,仍然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书画世界中。在书画中找乐趣,在书画中分散对病魔的“思念”,每天画在其中,并乐在其中。三年来,宋太炎先生身体恢复得非常好,复查多次,指标一切正常。这真是“病魔”不可怕,精神不能倒,“书画”是个宝,它将伴随着宋太炎先生的一生。


    宋太炎先生擅长中国水墨画,其画功深厚,技法独特,多篇国画技法文章被《中国书画报》选登,出版了《宋太炎中国画作品集》、《梅花枝干参考图集》、《宋太炎山水画作品选集》等专著。有近200幅作品被社会各界收藏,近100幅作品捐赠给江苏省慈善总会、灾区、敬老院和民工子弟小学。



(宋太炎先生作品)


    “书画家都是长寿的”。如今,已八十高龄的“80后”宋太炎先生仍在孜孜耕耘着他的书画世界,为河海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为河海老年人的健康养生都树立了一个典范。


    除了他们,其实河海里不少老先生都文艺范儿十足,在课堂上,他们是循循善诱的教书先生、一代水利大家,但在课堂外,他们或是台上唱戏的主角儿,亦或是挥毫泼墨的文人骚客。河海的工科人文起来,那也是范儿十足呢!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朱敏敏